足癬及甲癬

文章由黃幼鳴醫師提供

台灣即將進入炎熱的夏季,高溫潮濕的氣候正適合黴菌生長,因此也是皮膚黴菌感染好發的旺季,本期的小黃農鳴曆就要來跟大家聊聊非常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足癬(香港腳)及甲癬(灰指甲)。

■ 什麼是足癬?
足癬俗稱香港腳,是一種皮膚的皮癬菌感染。皮膚的黴菌感染有許多種,皮癬菌是其中一種,主要侵犯皮膚的角質層。
足癬非常常見,世界各地的平均盛行率大概是10%,在像台灣這樣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盛行率則更高。足癬的發生是透過接觸傳染,因此與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長時間穿著密不通風的鞋子或是使用公共浴室、泳池,都是感染足癬的高風險因子,另外也跟個人的免疫系統對黴菌的抵抗能力有關。

■ 香港腳會有什麼症狀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首廣告歌「香港腳、香港腳,癢又癢」,有不少患者都認為香港腳一定會癢,所以對自己已經遭到感染渾然不知,其實香港腳大多數的時候沒有什麼明顯的主觀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長期未治療的結果就很可能會導致指甲也受到感染!

其實足癬依據其臨床表現可以分為四型:

一、趾間型
這是足癬最典型的表現,趾縫會有紅疹及脫皮,伴隨皮膚濕濕爛爛的糜爛破皮現象,最好發在三、四、五趾間,也可能侵犯趾腹及腳底,但極少侵犯足背。
這種形式的足癬很常同時合併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的感染,因而造成癢及腳臭味。如果沒有妥當治療,細菌常會經由黴菌造成的皮膚孔洞侵入皮下組織,導致繼發性的蜂窩組織炎。

二、慢性角化厚皮型
腳掌及側邊會出現整片或局部脫皮,皮膚可能會發紅但也可能沒有顏色的變化,症狀常常被患者忽略而沒發現自己得了香港腳。

三、水泡型
腳掌會出現小水泡甚至是膿皰,小水泡可能會彼此融合形成大水泡,也可能會乾掉結痂。
這種型態的足癬與下面會提到的急性潰瘍型足癬,都容易會產生自體敏感反應(id reaction),也就是在沒有被黴菌感染的腳或腳趾側邊,甚至是手指側邊同樣出現小水泡。

四、急性潰瘍型
腳掌出現水泡、膿皰及潰瘍伴隨化膿的情形,這通常是合併有繼發的格蘭氏陰性菌感染,因此也很常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淋巴管炎及發燒。

■ 要怎麼確認得了足癬呢?
如果是典型的足癬,醫師大多數的時候可以依據上面所講述的臨床表現及經驗來判斷,然而實際上足癬跟發作在足部的汗皰疹非常難區分,因為汗皰疹一樣會有脫皮跟水泡的症狀!
▲忘記什麼是汗皰疹的,可以複習一下→汗皰疹

一個患者可能因為足癬感染,導致自體敏感現象而誘發出汗皰疹;也可能因爲汗皰疹需要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導致皮膚抵抗力下降而導致繼發性的黴菌感染。
最簡單而準確的方式還是取樣脫皮及水泡的病灶,透過鹼性溶液製備後,在顯微鏡底下確認是否有黴菌感染!

■ 什麼是甲癬(灰趾甲)?
灰趾甲的正式學名是甲癬,指的是趾甲(指甲)受到皮癬菌、非皮癬菌的黴菌(non-dermatophye mold)、酵母菌(yeast)感染的情況。

甲癬是最常見的趾甲疾病,也是半數以上趾甲變形的成因,全世界約有14%的人受到影響,老人家、指甲曾受傷、糖尿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週邊血管阻塞等都是高危險族群。
通常都是先感染足癬,黴菌再沿著皮膚感染到甲床,形成灰指甲,躲在甲床(也就是趾甲下粉色的皮膚)的黴菌很難被殺除,也是足癬/甲癬容易復發的原因。

甲癬會有什麼表現呢?
灰趾甲雖然叫做「灰」趾甲,但其實它的顏色是「黃黃白白」的,臨床上依據它的感染途徑和分佈可以分成幾個類型:

一、遠端側緣甲下型(Distal and Later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這是最常見的甲癬類型,可能的病原菌包括皮癬菌、非皮癬菌的黴菌(non-dermatophye mold)、酵母菌(yeast)。黴菌會從趾甲遠端的甲縫侵入甲床,在趾甲的遠端形成黃白、黃褐色的斑塊,然後逐漸侵入趾甲的近端,同時可能導致趾甲增厚變形。

二、近端甲下型(Proxim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
從趾甲近端的甲摺處造成感染,通常會是白色的斑塊,然後會逐步侵犯到整個趾甲,導致趾甲變厚、變白、分離、變形。這種形式的甲癬較少見,通常發生在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例如HIV患者身上。

三、白色淺表型(Superficial White Onychomycosis)
相較於前兩種類型,黴菌是由甲下方的皮膚侵入趾甲,白色表淺型則是黴菌有甲面直接侵犯趾甲,導致甲面上有黃白色的小點,甲面會變軟下陷。

四、甲板侵入型(Endonyx Onychomycosis)
黴菌直接侵入甲板內部,引致甲板結構完全喪失、脫落,但底下的甲床沒有受到影響。

五、全甲損壞型(Total Dystrophic Onychomycosis)
一感染就直接引致全甲損壞的情況十分罕見,大多數的情況是上面的四種類型的甲癬病變發展到侵蝕損壞整個甲床,導致整個趾甲變形時,就稱為全甲毀壞型。

■ 我的趾甲變灰、變黃、變白、變厚,就是灰趾甲嗎?
其實很多原因都可能導致趾甲變色、變厚,例如乾癬(可以參考去年12月號的農鳴曆)這種皮膚疾病也會侵犯趾甲,樣子可能跟灰指甲非常相近、難以區分!
▲忘記什麼是乾癬的,可以複習一下→ 乾癬

其他的鑑別診斷還包括:扁平苔癬甲病變、外傷性趾甲變形、白甲症、黃甲症候群等,甚至有些皮膚惡性腫瘤也可能會引起趾甲變色變形。
因此要確認診斷還是需要皮膚專科醫師的判斷,也可搭配顯微鏡檢、甚至趾甲的病理檢查。

■ 香港腳、灰趾甲該如何治療呢?
香港腳及灰趾甲都是黴菌感染,因此治療當然是使用抗黴菌藥物!

  • 足癬的治療:
    足癬通常可以使用外用抗黴菌藥治療,但很難像廣告所說只靠七天療程就治癒,而口服抗黴菌藥物也是治療的選項之一,有效性高而且可以大幅縮短療程。

    如果足癬合併有搔癢或水泡等濕疹樣變化,有時還會合併短期的外用或口服類固醇來幫助症狀緩解,但這些需要靠皮膚專科醫師的臨床判斷來決定,千萬不要自行去藥局購買三合一或四合一藥膏來使用,很容易導致黴菌治療不完全,甚至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如果足癬合併有細菌感染的跡象,也需要併用外用或口服抗生素治療,一旦細菌侵入皮下組織形成蜂窩組織炎,所需的治療時間就會延長許多。

  • 甲癬的治療
    甲癬的治療如果用一般的外用藥通常因為穿透力的關係,效果都不好,頂多讓病灶不要更惡化。口服抗黴菌藥物還是甲癬治療的黃金守則,口服治療三個月,治癒率約在5-7成之間,但少數的人因為體質與藥物不合,可能在服藥後會導致肝功能上升,因此口服治療前患者需檢測肝功能,並在口服後定期監測肝指數。
    有些身體狀況無法吃藥,或是不願意吃藥的患者外用抗黴菌藥劑也有新式的趾甲油劑劑型,使用時將變色變厚的趾甲用銼刀刨除後,用藥板沾取油劑塗抹在甲面上,因這種劑型具有很好的附著力,一週僅需塗抹一到兩次,有效率較傳統的抗黴菌藥膏、藥水來得高。而為了加強外用藥物的穿透效果,除了用銼刀銼甲,也可以使用汽化式雷射在趾甲表面製造孔洞後再塗藥,以增加藥物的療效。
    合併外用的趾甲油劑及口服抗黴菌藥,據研究有更高的治癒率,若是想儘早根除甲癬,合併治療是個不錯的選擇。

腳及趾甲的黴菌感染雖然不致造成生活上的大困擾,也不會有立即健康上的危害,但長期放任不管很可能會導致趾甲嚴重變形還容易產生繼發的細菌感染,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