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會因為打雷射越打越薄嗎?

文章來源:黃幼鳴醫師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非常困難,若用幾句話做結論:「如果選擇適當的雷射,按照適當的治療能量及治療間隔,理論上皮膚不會越打越薄。」

要詳盡回答這個問題,要先知道雷射是什麼?
雷射是一種單一波長的光,所謂的波長是分類光的物理特性之一,就好像我們可以用身高將人分類。我們常聽到雷射名稱前方會放一個數字,例如755皮秒雷射或是585黃雷射,那個數字指稱的就是波長。為何波長很重要呢? 因為不同波長的雷射,其治療的目標不盡相同。

雷射要能發揮治療效果,必須要仰賴皮膚組織中能吸收雷射能量的吸光體,才能將光能轉換為熱能或衝擊波,進而發揮治療作用。

皮膚中的主要吸光體有三:第一是黑色素、第二是血紅素、第三是水,它們各自有其偏好吸收的雷射波長。我這樣比喻,把黑色素、血紅素、水想像成三個個性不同的女孩子,她們分別會吸引特定身高(波長)的男孩(雷射),這樣可能比較好理解。

黑色素吸收雷射能量後被破壞,因此色素斑會淡化;血紅素吸收雷射能量後會破壞血管,因此能退紅;那水呢?

水是細胞內含量最多的成分,細胞內的水在吸收雷射能量後會迅速汽化導致細胞與組織的破壞,因此可以破壞表皮增生性的病灶,例如臉上凸起的老人斑或是頸部的贅生肉(纖維軟瘤)。

所以如果是波長較專一性地針對「黑色素」或「血紅素」的雷射,例如1064/532銣雅鉻雷射、755亞歷山大雷射或是585黃雷射,一般應該是不會讓皮膚越打越薄。然而,如果今天將雷射調到高能量,那這些選擇性破壞的效應就會消失,多餘的熱能一樣會造成周圍組織的破壞。

而波長針對「細胞內水分」的雷射,目的本來就是要讓皮膚多餘組織汽化,讓它變薄,醫師在執行治療時,會控制能量使其剛好將目標消滅,並不會刻意破壞正常組織,因此也沒有所謂皮膚越打越薄的問題。

這時可能會有聰明的朋友想到:可是我的痘疤是凹的,醫師卻還是叫我做「飛梭汽化磨皮雷射」耶?這樣不會越打皮膚越凹嗎?

這裡就要提到另一個觀念叫做「破壞後再重建」!皮膚組織在經過「適度」的破壞之後,反而會啟動修復機制,透過這種修復再生來改善細紋、疤痕、增加真皮的厚度與彈性。想像皮膚上的細紋與凹洞就像一堆蓋得高低不平的舊房子,汽化雷射治療凹洞,就好像把這些蓋不好的房子打掉再重蓋,希望能重建出整齊劃一的高樓,但這種治療的前提是在「有限度/適度的破壞」及「適當的修復時間」。

因此將雷射輸出飛梭化(將一束光線,分散成許多的小光點)的目的就是控制破壞的程度;而每次雷射治療的間隔時間,就是提供組織修復的過程,一般來説治療間隔大概是1-2個月以上。

由此可知,就算是讓組織汽化的雷射,在掌握適當的能量、將雷射飛梭化、及適當的治療間隔時間下,並不致於讓皮膚越打越薄。

而要掌握這些,有賴於專業醫師對於雷射性質的掌握,如果今天操作的醫師(或者根本不是醫師)對於雷射的特性完全不了解,或是做了太過頻繁的治療,就有可能會造成皮膚的傷害,不可不慎!

看似簡單輕鬆的雷射治療,其實一點都不簡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