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施打後,為什麼注射部位會感到局部疼痛?
關於打疫苗後的皮膚反應憂慮Q&A

文章由張瑋庭醫師提供

感謝日本、美國、立陶宛及各企業捐贈疫苗❤️

隨著目前台灣的疫苗量逐漸增加,可以接種疫苗施打的類組也依序開放,最近有許多朋友擔心著自己會不會對疫苗接種出現不良反應,因此幫大家整理了美國的統計資料。在開始之前先為大家畫重點:「別害怕打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施打可以預防有症狀感染,並降低重症與死亡率。」

根據美國的統計數據,美國施打莫德納及輝瑞的mRNA COVID-19疫苗後的皮膚反應,最常見的是注射部位出現「局部延遲性的反應」,再來是注射部位局部反應出現「蕁麻疹、麻疹樣的疹子」等,少部分的人可能會在過去施打過玻尿酸的位置出現「暫時性紅腫」現象。

所謂注射部位的延遲性反應,指的是在打針的位置注射4天後,才出現紅腫脹痛,通常在施打第一劑的疫苗後7天左右出現,平均4天左右消退,目前認為可能是人體對疫苗內的賦形劑PEG(polyethylene glycol)出現延遲性過敏反應。

這時可以透過冰敷、口服抗組織胺或是消炎藥,以及外用類固醇藥膏等來改善紅腫症狀。值得注意的是並不需要吃到口服抗生素,因為在施打疫苗者出現的機會是0.8%,但即使是有這種紅腫反應,並不會影響到第二劑疫苗的施打,所以不需要太擔心。若第二劑施打如果有出現延遲性反應,會提早到施打後第2天左右發生,而且紅腫狀況會比較早消退,紅腫程度也會較第一劑輕微。

另外,有別於延遲性反應,注射部位「局部反應」則是指在打針3天內出現紅腫反應。「蕁麻疹反應」則是在注射部位以外的地方,出現浮起來的會搔癢的風疹塊,而「麻疹樣反應」則會在出現於手臂及身體,或是腿部出現粗粗小小的紅疹。這些反應都是良性的通常4、5天就會消退。

若於第一劑施打有出現皮膚反應的,大約43%的人在施打第二劑,有可能也出現皮膚的反應。目前認為這些反應可能是對被施打者,對於疫苗出現免疫反應,或是對於注射後感到疼痛所吃的消炎止痛藥所產生的過敏反應,並不是對疫苗過敏。

唯一需要特別留意的是,若於施打第一劑疫苗的4小時內出現蕁麻疹、或是出現血管性水腫(眼睛跟嘴唇腫起來)的症狀,這樣的狀況有可能是代表人體對疫苗出現「立即性過敏反應」,會影響到第二劑的施打,因此施打疫苗的大家一定要在施打後,多加留意身體及皮膚的狀,以及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打疫苗,施打疫苗能保護自己更能保護身邊最親愛的人,希望以上的分享能提供參考,也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疫情。

 

參考文獻:
Freeman EE, McMahon DE, Lipoff JB, et al. Pernio-like skin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a case series of 318
patients from

Freeman EE, McMahon DE, Lipoff JB, et al. Pernio-like skin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a case series of 318
patients from 8 countries. J Am Acad Dermatol. 2020;83(2):
48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