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讓我們很焦慮,焦慮又讓我們失眠,這樣的循環很痛苦嗎?
文章—陳恩誠 心理師
根據新聞報導,在台灣醫療系統中有許多醫療科別會開立安眠藥的處方箋,一年可能會高達300萬張的處方,導致台灣在鎮靜安眠藥的處方量成為亞洲之冠。不禁讓人懷疑台灣到底有多少人正在承受著強烈的壓力,導致每一個人的大腦都無法好好的休息。
在臨床上看到幾種失眠的案例,有許多老人因為生活的孤獨,經常會在電視機前的沙發睡著,或在晚上七、八點就上床睡覺,因為老人的睡眠需求大約只有5小時,結果造成在凌晨12點起來後無法再入睡,而跟自己的小孩說自己失眠。另外,也看到有許多年輕人或父母因為感情與生活上經濟的壓力,習慣在睡前去聊天談論彼此的失落與壓力,結果卻造成大腦在精神上被喚醒,而出現激動的情緒。
有許多人因為壓力或是情緒誘發一時的失眠困擾,往往在壓力過去之後,失眠的問題也就慢慢消失。但有些人因為對失眠過度的害怕,加上自己的體質屬於較為敏感與緊張,失眠的經驗讓自己變得很害怕,深怕自己的睡眠從此離開自己,夜晚成為自己最害怕的時刻,越接近該睡覺的時刻變得越為緊張,好不容易讓自己睡著了,心中卻討厭早晨的來臨,這樣的晝夜循環讓自己變得很痛苦,最後演變成為了慢性失眠的困擾。
影響我們睡眠的問題,有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分別是我們睡眠的恆定需求、生活的生理時鐘,以及在大腦神經的喚醒機制。
恆定的睡眠機制(Homeostatic system)
這睡眠的恆定機制主要工作是告訴我們大腦「累了!要睡覺啦…」,我們對睡眠的需求會隨著年齡有恆定的平衡機制,嬰幼兒需要的總睡眠時間通常都較長,大約為12小時,成年人則需要7小時左右,到了老年人只能擁有5小時的睡眠容量。如果我們一天睡眠超過自己年齡的容量時,晚上的睡眠強度就減少,而讓自己不容易感到疲憊想睡覺的感覺。
日常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System)
陽光控制著我們的生理時鐘,晝夜節律系統主要負責告訴我們大腦「時間到了,要睡覺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理時鐘,而生理時鐘又跟我們生活環境的陽光有很大的連結。在冬天或在夏天因為陽光日照的時間不一樣,在我們的心理感知上會出現需要調適的狀態,甚至有時候會影響到我們生理上賀爾蒙的分泌,讓自己會有一種時間的誤差錯覺。
大腦神經的喚醒機制(Arousal System)
想要睡覺的時候,大腦需要處於準備關機的狀態,好讓我們可以清除煩人的情緒與思考,讓自己能夠好好的進入睡眠夢鄉之中。但緊張的焦慮擔憂、對生活的不安全感,以及情感上的失落,都會喚醒我們的大腦去執行心中認為未完成的工作或修正不完美的規劃,結果讓自己的精神狀態處於「累了!卻不能睡覺的興奮狀態。」
平日增加休閒運動活動,讓我們在壓力生活中可以感到放鬆時刻,同時去限制多餘的休息睡眠時數,特別是在假日的錯誤補眠行為。在夜晚要入睡前,學習做好放下無法解決的煩惱,讓大腦的能適當地進入關機休眠狀態。我們與失眠的距離有多遠,端看我們是否可以跟這三個因素成為好朋友,如果養成跟他們成為好朋友的習慣,將可以讓我們的睡眠變得簡單有輕鬆,遠離讓人焦慮害怕的失眠。
想了解更多資訊或量身打造健康療程,
越L’EXCELLENCE 提供全方位整合醫學服務,可點選「線上預約」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