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防曬守則 該怎麼挑選適合的防曬產品?

防曬的主要目的是防護紫外線,紫外線會導致曬黑,也會導致自由基產生而加速皮膚老化,紫外線依據波長由長至短分為紫外A光、紫外B光及紫外C光。

一、購買防曬產品要注意哪些標示?
選擇防曬產品,首先必須了解產品上的標示!
1.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 陽光防護因子)
代表針對紫外B光(UVB)的曬傷防護數值,指可以延長皮膚遭受紫外線傷害的時間。
SPF=使用防曬品時會引起皮膚產生紅斑的最低紫外B光劑量/未使用防曬品時會引起皮膚產生紅斑的最低紫外B光劑量。此數值越高代表對於紫外B光的防護力越好。
一般來說,SPF30的防曬品應該可以達到阻隔96.6%的紫外B光的功能。

2. 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 紫外A光防護指標)
代表對於延遲紫外A光於表皮產生黑色素的防護程度。
以+作為防護程度標示方式。
PA+=輕度防護紫外A光,約可延遲曬黑時間2-4倍。
PA++=中度防護紫外A光,約可延遲曬黑時間4-8倍。
PA+++=高度防護紫外A光,約可延遲曬黑時間8-16倍。
PA++++=最高防護等級,約可延遲曬黑時間16倍以上。

若是歐系產品則可能以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作為紫外A光的防護指標,代表使用此防曬產品,光線照射後皮膚變黑所需要的時間,和不擦防曬乳皮膚變黑時間的比值。
PA+ 約= PPD 2~4
PA++ 約= PPD 4~8
PA+++ 約= PPD 8~16
PA++++ 約= PPD 16以上

3. 臨界波長(Critical Wavelength, CW)
臨界波長的數值代表防曬能力的「廣度」。
波長越長的紫外線,穿透性就越強,也越難被防護,因此在超過某個波長時,防曬產品的防護力就會驟然下降,這個數值稱作臨界波長。
CW值越大,代表可防護的廣度越廣。
基本防曬CW值應該在370-380nm之間
高階的防曬數值則> 380nm。

4. Boots Star Rating system
在防曬產品標示上,常會看到星星*的標示,這代表防曬產品的防曬能力「均勻度」。
測量防護紫外A光與防護 紫外B光能力之間的比值。
星星從*到*****,星星越多代表防曬均勻度高,對各種波長紫外光防護力比較平均。

二、什麼是物理性防曬,什麼是化學性防曬?
物理性防曬:
利用粉體顆粒反射或散射紫外線,來避免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其優點是對皮膚的刺激比較小,但缺點是容易看起來泛白,且為了使粉體分散均勻,通常質地會比較油一點。
化學性防曬:
利用物質分子結構的特性,吸收紫外線再轉化為熱能釋放,讓皮膚實際上接觸到的紫外線減少。
優點是質地相對清爽且不會泛白,缺點則是較容易引起刺激或過敏。

三、如何選擇防曬產品?
1. 防曬產品選擇應該根據個人膚色、膚質、生活習慣及場合來做調整。
如果是室內工作為主的上班族,一般選擇SPF30-50, PA+++的產品即可。
而皮膚白皙、體質容易長班,雷射術後,或者是戶外活動、工作較多者,則應該選擇SPF50+, PA++++的產品。
如果有戶外運動需求或需要長時間曝曬陽光,應該選擇高抗水產品。
2. 一般敏感性膚質的患者或是小朋友,則會建議使用純物理性防曬較安全。
3. 許多的化妝品都會宣稱防曬功能,但若使用量不足,則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建議仍應該以防曬產品為主,防曬化妝品則作為輔助角色。
4. 一個產品不可能適合所有的人,因此最好能試用後,確認沒有造成皮膚刺、痛、紅、癢、緊繃,才是適合自己的產品。

四、防曬產品要塗多少量、多少次才算夠?
使用防曬產品若要達到其宣稱的防曬係數效果,需要塗抹到一定的用量以上(每平方公分面積約需2毫克才夠)。
一般成人如果全臉使用,大約需要1毫升(約略等於一個花生米的體積)才能達到產品宣稱的防護效果。
另外適當補擦防曬產品也很重要,至於多頻繁補擦,則跟個人流汗程度和皮膚與環境、衣物接觸等因素有關,使用較低防曬係數產品且適當補擦,其防曬效果會比使用高防曬係數產品卻不補擦來得更好。

最後,防曬不只是為了防止曬黑、長斑,紫外線也是皮膚老化的重要因素,沒有適當防曬的結果,還會造成皮膚彈性變差、皺紋變多,甚至增加皮膚癌發生的機率,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