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蟲咬反應

文章由黃幼鳴醫師提供

天氣開始轉熱,也是各類蚊蟲開始繁衍活動的季節,門診常見不少患者會在身上四肢出現劇癢的紅疹,當醫師告知可能是蟲咬造成的過敏反應時,患者往往都不可置信:「可是我沒看到蟲啊,怎麽會是蟲咬呢?」,接踵而來的疑問是:「那會是什麼蟲呢?」

其實廣義來說,蟲咬反應可以廣泛指稱因為被蟲咬、蟲螫,或是對昆蟲的纖毛、體液產生皮膚刺激或過度敏感的現象。

皮膚表現上非常多樣,可以是紅色丘疹、結節、蕁麻疹樣變化、水泡、膿皰、環狀紅斑、紫斑、淋巴管炎,也很常被誤認成蜂窩組織炎,甚至有的人會出現自體敏感的現象(id reaction,指的是當身體某處的皮膚發炎時,不只是被叮咬處,在遠處其他不相干的皮膚也出現丘疹或水泡的現象)。

患者不一定會意識到自己曾經被蟲咬,而且因為皮膚的表現跟個人體質有很大關係(同樣都被同一種昆蟲叮咬,有人可能只起小紅點,有人卻可能起大水泡),因此常常很難由單一病灶的型態來診斷是被什麼蟲咬的,反而病灶的分佈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多診斷的線索。

本文會將蟲咬反應依我個人的意見,分為三大類來討論
(但不包含寄生性的昆蟲,如陰蝨、頭蝨、疥瘡,也不討論因昆蟲引起的系統性疾病如恙蟲病、登革熱)

蜂螫:蜂是最常見因為自衛而螫人的昆蟲,患者都會有很明確的接觸史(知道自己被叮了),因此診斷並不困難。症狀主要是因為毒液所產生而可能引起局部紅腫、熱刺痛的表現,如果被大量的蜂螫,甚至可能引起系統性的毒性而有生命危險。另外,有些體質特殊的人,因為對蜂毒過敏,即使僅被一隻蜂螫咬,也可能引起過敏性休克。

這類反應常出現在被吸血性昆蟲叮咬後發生,主要源於對昆蟲的唾液過敏。

■蚊子:在外露部位如四肢或頭頸部出現紅疹,表現最常見是蕁麻疹樣病灶,伴隨周圍白暈及中央紅點或水泡。
■小黑蚊(台灣鋏蠓):較一般蚊子咬通常有更明顯的紅腫,癢感也會比較劇烈。
■跳蚤:通常在下肢如小腿、腳踝、腳背,型態上常見好幾個紅色丘疹、結節併在一起甚或連成直線。
■熱帶禽蟎:寄居在鳥類身上的蟎蟲。陽台、冷氣若有鳥類築巢,或是附近有鴿舍的家庭是高風險族群。禽蟎常由空調系統或是陽台收衣服時趁隙進入家中叮咬人類。病灶分佈十分有特色,禽蟎常沿著內衣褲、胸罩、衣袖、褲口的邊緣叮咬一圈而產生紅疹。
■床蝨(臭蟲):床蝨可能透過衣物、行李、傢俱被攜入家中,喜歡在人睡覺時出來活動叮咬,患者常主訴睡覺起來臉上或四肢就出現被蟲咬的紅疹,剛開始可能不太癢,但之後癢感會逐漸加劇。

■毛毛蟲皮膚炎:毛毛蟲掉落到皮膚上,或單純經過毛毛蟲多的環境,其纖毛飄在空氣中而落於皮膚上,都可能會引起過敏的反應。表現上常見密集性的叢聚型紅疹伴隨癢、刺、發熱的症狀。
■隱翅蟲皮膚炎:隱翅蟲俗稱青螞蟻,皮膚表現並非隱翅蟲叮咬人產生,而是當患者無意中將隱翅蟲打死,導致其體液中具刺激性的隱翅蟲素pederin接觸到皮膚,產生線條狀排列的紅疹,常伴隨紅疹中央皮膚出現潰瘍泛白甚至水泡。
■荔枝椿象皮膚炎:荔枝椿象喜歡寄居在荔枝、龍眼樹上,受到驚嚇時會噴出毒液,人也可能因不慎將蟲體壓死而接觸到毒液,引起似灼傷般的紅疹。

為何家人都沒事,只有我中獎?為何大人都沒事,小孩特別嚴重?
前面提過,蟲咬反應的表現與體質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上面所說第二類:對昆蟲唾液產生的過敏反應。這與個人免疫系統是否對蟲咬產生耐受性相關,小孩子的免疫系統因為還未對蟲咬發展出耐受性,因此症狀常常較嚴重。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隨年紀增長就發展出耐受性,也有人越被叮咬,過敏反應就越嚴重。

蟲咬反應該如何治療?
一般來說若是皮膚接觸到昆蟲的體液或纖毛,最重要的就是趕快用清水沖洗,避免傷害刺激加劇。治療上,大多會合併口服抗組織胺及外用或口服的類固醇藥物來減輕並加速症狀緩解。

蟲咬反應如何防範?
1、到公園或野外活動勿穿太鮮豔的衣服或是噴香水(包含香味太重的妝品、造型品)以免吸引蜂螫或蟲咬。
2、家中使用捕蚊燈、蚊帳。
3、使用防蚊液。市售精油防蚊液雖然安全,但維持時間不足,效果也不好,要達到好的防蟲效果,大人應該使用含敵避DEET的防蚊液(二個月以下幼兒禁用,兒童則建議使用10-30%並注意一天使用次數有上限),兒童則可以使用派卡蚋叮Picaridin的防蚊液。要注意防蚊液成分的濃度與防蚊效果持續時間有關,並不是隨便拿來擦一擦就一整天有效。
4、若懷疑禽蟎叮咬,應檢視家中陽台或冷氣是否有野鳥築巢,若有,應該要妥善清除。
5、若懷疑跳蚤或床蝨叮咬,可考慮用強力吸塵器清潔地毯床墊,甚至可能需要請專業除蟲公司驅蟲。
6、若有不明昆蟲跑到皮膚上,切記小心驅趕,不要直接將其擊斃,避免其體液或體毛造成皮膚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