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黃幼鳴醫師提供

蕁麻疹是非常常見的皮膚疾病。
特色是皮膚會浮起一塊塊紅色隆凸的斑塊伴隨白暈,好像是被蚊子叮咬產生的紅疹的放大版。
就症狀而言,大多數的蕁麻疹是會癢的,甚至可能覺得刺刺脹脹的,但是也有患者不覺得癢。
單一塊病灶斑塊大多會在幾小時後自己不留痕跡地消失,但可能這樣的過程會一直反覆發作而影響生活品質。

蕁麻疹的分類:

蕁麻疹依據發作的時間分做兩大類,主要的區別是兩者發病成因不同:
一、急性蕁麻疹
定義:
發作時間在六週內自行緩解的叫急性蕁麻疹。
成因:
外來過敏原引起的過敏反應。常見過敏原如食物、藥物、塵蟎、香精、乳膠、有機溶劑、蚊蟲叮咬、病毒感染等。

二、慢性蕁麻疹
定義:
症狀反覆發作超過六週以上,稱作慢性蕁麻疹。
成因:
慢性蕁麻疹通常與食物過敏無關,因為如果是食物所引發,每吃該種食物必然會發作,大多的病患通常很快會發現是什麼食物引起自己的過敏反應,很少會拖到 6 週還沒好的。
分類:
1.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約佔60%。
無明顯誘發因素,且目前致病機轉未明,因此無斷根性治療。
2. 慢性誘發性蕁麻疹 (chronic inducible urticaria, CInU) ,約佔40%。
有明顯物理性或化學性的誘發因素,其中又可再區分為物理性、膽鹼性、接觸性、及水因性等四種 。

蕁麻疹的治療:

一、急性蕁麻疹的治療
1. 最重要是避免再接觸過敏原,例如吃蝦引發蕁麻疹,那就要避開這類食物。
2. 一般急性期會搭配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症狀大多在數天內緩解。注射的藥物種類與口服其實類似,但注射藥物起效較快,一般在急診使用以達暫時緩解。

二、慢性蕁麻疹的治療
1. 如果是慢性誘發性蕁麻疹,最重要的就是詢問病史上可疑的物理性或化學性誘發因素(例如曬到太陽就發作、運動後會發作、遇冷會發作等),並據此安排適當檢查以確定誘發因素後,再小心避免之。
2. 如果是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治療則可能需要較長期的用藥來改變敏感體質。
若把人比做車子,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就好像是車子的警報器壞掉變得太敏感,原本是小偷偷車才會被觸發的警報器,現在任何風吹草動就會響,導致無害訊息被皮膚解讀為有害訊息而引發紅腫癢現象。
而調整這種敏感的現象,通常需要較長期使用藥物,來降低皮膚的敏感度。

使用藥物的種類包括:

目前第一線首選治療藥物為新一代抗組織胺,好處是長期使用安全性高,較不易有頭昏嗜睡副作用,也無肝腎毒性。
若是療效仍然不足,可將使用中的新一代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劑量增加,最高可至4倍之用量,做為第二線之治療。

為免疫抑制劑,可能有腸胃不適也可能影響免疫功能、腎功能、血壓的副作用,因此必須在醫師監控下定時回診。

為抗E型免疫球蛋白抗體,是皮下注射的針劑。E型免疫球蛋白是引發慢性蕁麻疹的關鍵抗體,中和過高的抗體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蕁麻疹發作的頻率跟嚴重度,但目前健保並沒有給付,屬於較昂貴的自費治療。

要特別提醒的是,一般慢性蕁麻疹的治療,並不會經常性使用類固醇來治療。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然非常有效,但因為無法斷根,只要藥物一停掉就會復發,但若經常性使用類固醇,又常會造成代謝、免疫、內分泌系統的副作用。

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在表現症狀上無法區分,因此如果有反覆被診斷急性蕁麻疹的病友,可能要小心自己其實是慢性蕁麻疹。

慢性蕁麻疹雖然必須長期用藥,但並非不治之症,就像得了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的是病友正視問題、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的協助,並持續接受治療,讓生活品質更好!